時常扭到 二度傷害惹禍【中時電子報 】
李凌岳(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太源院區物理治療師)
很多人在某一關節時常發生扭傷,因而以為自己「筋骨弱」,其實是因為受過傷的軟組織沒有復健得宜,造成二度傷害的機會就增高。
【案例】
張小姐兩個月前上體育課時腳踝扭傷,在接受一般傳統治療數周後,足踝處腫脹及疼痛情況消除,卻在銷假上籃球課時再次發生腳踝扭傷,而這次血腫及疼痛情況遠比上一次嚴重,到醫院復健科門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腳踝前外側韌帶完全斷裂,因而轉介復健物理治療。
剛到治療室時,發現病患整個足部嚴重血腫及劇烈疼痛,且踝關節有明顯鬆動現象,另外病患錯誤使用柺杖輔助行走,在治療室中做了急性期治療後,衛教病患如何利用彈性繃帶固定踝關節及降低腫脹,並教導病患如何正確選擇適合的柺杖及正確使用柺杖行走。
許多人以為,運動傷害後,腫痛消失就算好了。事實上,運動傷害後,受過傷的組織變得比較脆弱,此處關節的平衡感也變差,必須重新訓練其肌力、柔軟度及平衡感,才能漸進式恢復原來的運動,否則很容易再度運動傷害。
腳踝是腿和足部接合的關節。此處由韌帶主要功能是穩定連接腳踝與足部。腳踝扭傷即腳踝韌帶突然受到過度拉張或扭轉產生的傷害,最常見的腳踝扭傷是足部突然向內翻轉產生前外側韌帶損傷,約佔80%;這些韌帶的拉傷或撕裂會導致踝關節的穩定性降低,且平衡反應控制能力變差,進而增加再次受傷的機率,發生率約 40%~70%。有些人更可能便成為習慣性踝關節扭傷的患者。因此對此傷害大意不得。
物理治療針對此傷害處理是採階段性治療方式。分成急性處理期、亞急性及慢性處理期及功能恢復期。急性期物理治療照護的處理原則為「PRICR」包括:
◆Protection(保護):使用副木、彈性繃帶或醫療用膠帶來固定患部,避免進一步傷害。
◆Rest(休息):避免從事任何會導致患部疼痛或症狀加劇的活動,如走路、上下樓梯等下肢承重的活動;可使用柺杖來輔助行走使受傷組織得到適當休息。
◆Ice(冰敷):受傷後約24~72小時之內,冰敷在患部15~20分鐘,一天4到5次。
◆Compression(加壓):使用醫療用彈性繃帶從腳掌包紮到小腿中段,利用繃帶彈性加壓來減除腫脹情況。
◆Elevation(抬高患肢):受傷後前48小時應將患肢抬高,以減少腫脹和疼痛。
亞性期及慢性期物理治療照護則以減除慢性腫脹及疼痛並防止併發症產生為主,如:
1.以電療、熱療、超音波與徒手按摩治療來止痛、加速組織癒合、減少患部周圍組織沾黏。
2.溫和的拉筋舒展運動:主要伸展後小腿部肌群,避免肌肉緊繃而影響上下樓梯、行走、跑步、跳躍等功能性表現。
3.肌力訓練:加強腿部肌力以增加腳踝的穩定性,主要是加強訓練小腿前外側肌力。
功能性恢復期物理治療照護則是預防避免再次受傷,方法如:
1.持續做慢性期的肌力訓練與拉筋伸展運動。
2.單腳站平衡訓練、動態肌力訓練、本體感覺訓練等,重建下肢的動作反應與平衡控制。
3.初期從事激烈運動時穿戴腳踝護套。
時常扭傷,不一定是因「筋骨不好」,唯有正確了解傷害,並尋求專業的治療,才能將傷害程度減到最低。
很多人在某一關節時常發生扭傷,因而以為自己「筋骨弱」,其實是因為受過傷的軟組織沒有復健得宜,造成二度傷害的機會就增高。
【案例】
張小姐兩個月前上體育課時腳踝扭傷,在接受一般傳統治療數周後,足踝處腫脹及疼痛情況消除,卻在銷假上籃球課時再次發生腳踝扭傷,而這次血腫及疼痛情況遠比上一次嚴重,到醫院復健科門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腳踝前外側韌帶完全斷裂,因而轉介復健物理治療。
剛到治療室時,發現病患整個足部嚴重血腫及劇烈疼痛,且踝關節有明顯鬆動現象,另外病患錯誤使用柺杖輔助行走,在治療室中做了急性期治療後,衛教病患如何利用彈性繃帶固定踝關節及降低腫脹,並教導病患如何正確選擇適合的柺杖及正確使用柺杖行走。
許多人以為,運動傷害後,腫痛消失就算好了。事實上,運動傷害後,受過傷的組織變得比較脆弱,此處關節的平衡感也變差,必須重新訓練其肌力、柔軟度及平衡感,才能漸進式恢復原來的運動,否則很容易再度運動傷害。
腳踝是腿和足部接合的關節。此處由韌帶主要功能是穩定連接腳踝與足部。腳踝扭傷即腳踝韌帶突然受到過度拉張或扭轉產生的傷害,最常見的腳踝扭傷是足部突然向內翻轉產生前外側韌帶損傷,約佔80%;這些韌帶的拉傷或撕裂會導致踝關節的穩定性降低,且平衡反應控制能力變差,進而增加再次受傷的機率,發生率約 40%~70%。有些人更可能便成為習慣性踝關節扭傷的患者。因此對此傷害大意不得。
物理治療針對此傷害處理是採階段性治療方式。分成急性處理期、亞急性及慢性處理期及功能恢復期。急性期物理治療照護的處理原則為「PRICR」包括:
◆Protection(保護):使用副木、彈性繃帶或醫療用膠帶來固定患部,避免進一步傷害。
◆Rest(休息):避免從事任何會導致患部疼痛或症狀加劇的活動,如走路、上下樓梯等下肢承重的活動;可使用柺杖來輔助行走使受傷組織得到適當休息。
◆Ice(冰敷):受傷後約24~72小時之內,冰敷在患部15~20分鐘,一天4到5次。
◆Compression(加壓):使用醫療用彈性繃帶從腳掌包紮到小腿中段,利用繃帶彈性加壓來減除腫脹情況。
◆Elevation(抬高患肢):受傷後前48小時應將患肢抬高,以減少腫脹和疼痛。
亞性期及慢性期物理治療照護則以減除慢性腫脹及疼痛並防止併發症產生為主,如:
1.以電療、熱療、超音波與徒手按摩治療來止痛、加速組織癒合、減少患部周圍組織沾黏。
2.溫和的拉筋舒展運動:主要伸展後小腿部肌群,避免肌肉緊繃而影響上下樓梯、行走、跑步、跳躍等功能性表現。
3.肌力訓練:加強腿部肌力以增加腳踝的穩定性,主要是加強訓練小腿前外側肌力。
功能性恢復期物理治療照護則是預防避免再次受傷,方法如:
1.持續做慢性期的肌力訓練與拉筋伸展運動。
2.單腳站平衡訓練、動態肌力訓練、本體感覺訓練等,重建下肢的動作反應與平衡控制。
3.初期從事激烈運動時穿戴腳踝護套。
時常扭傷,不一定是因「筋骨不好」,唯有正確了解傷害,並尋求專業的治療,才能將傷害程度減到最低。